我的童年季羡林反思,季羡林我的童年读后感300字
季羡林的小故事
1、在1994年,季羡林的妻子彭德华因病去世后,需要4万元丧葬费用,季羡林要求儿子季承出2万,但一个要求出,一个不愿意出,导致了父子交恶。那时的季羡林便扬言要与儿子断绝关系。因为季承自小很少得到季羡林的教诲,父子关系一向冷淡。 到了1995年,季羡林父子之间的矛盾开始表面化了,并最终决裂,13年不曾相见。
2、季老小时候很顽皮,打架很厉害,而且上课还偷看书。“他的桌子上放着课本,桌底下偷看各种书。他什么书都偷看。在中学时代他把《金瓶梅》看了。”此外,季老小时候文理偏科严重,高考数学百分制的考卷只考了4分,而且他的第一志愿居然是数学系。
3、季羡林的故事:1946年,臧克家到南京国立编译馆去看望老同学李长之,恰好季羡林在,在这里臧克家第一次见到季羡林。1949年春,臧克家从香港来到北平,和季羡林重又相见。20世纪50年代初,臧克家支持季羡林入党。1978年前后,臧克家见到季羡林,见季羡林头发半白;1980年再次会面,已满头白雪。
4、在1994年,季羡林的妻子彭德华因病去世后,需要4万元丧葬费用,季羡林要求儿子季承出2万,但一个要求出,一个不愿意出,导致了父子交恶。那时的季羡林便扬言要与儿子断绝关系。因为季承自小很少得到季羡林的教诲,父子关系一向冷淡。
季羡林写的我的童年资料
《我的童年》是季羡林所作的文章,出自《季羡林自传》。季羡林先生用自己的笔,讲述了他从山东临清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孩子,一步一步成长为学贯中西、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的人生历程,记述了他九十多年来所遇到的人和事,见证了时代的变迁,展示了他个人的奋斗经历和情感世界。
主要内容:介绍了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;父亲与叔父艰难的生活;我每天最高的享受;偷吃死面饼子的趣事;介绍我的启蒙老师;回忆童年时的小伙伴;交代我离开故乡的原因。《我的童年》是季羡林所作的文章,出自《季羡林自传》。
第二部分(2——13)写我童年的生活 第一层(2——10)交代我的生活背景,回忆童年在家乡的生活。第二层(11——13)离开故乡,抒发思乡之情 介绍了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;父亲与叔父艰难的生活;我每天最高的享受;偷吃死面饼子的趣事;介绍我的启蒙老师;回忆童年时的小伙伴;交代我离开故乡的原因。
《我的童年》季羡林本文体裁
1、《我的童年》是季羡林所作的文章,出自《季羡林自传》。季羡林是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,字希逋,又字齐奘。国际东方学大师、语言学家、文学家、国学家、佛学家、史学家、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。老舍,原名舒庆春,字舍予,另有笔名絜青、鸿来、非我等。北京满族正红旗舒穆禄氏,祖籍辽宁辽阳。
2、表现了作者童年生活的艰苦和辛酸, 表达了对亲人和儿时伙伴的无限怀念之情,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,并对现在的孩子寄予了殷切的希望。
3、我一定要做一些对别人有益的事,绝不想成为行尸走肉”。这就是一任爱国老人的心声。又如在《悼巴老》一文中写道:“……在学习你的作品时,有一个人绝不会掉队,这就是九十五岁的季羡林”。这是季老写于2005年的散文片断,展现了一种知识分子孜孜以求的风骨。
《我的童年》季羡林
1、《红楼梦》大概太深,我看不懂其中的奥妙,黛玉整天假哭哭啼啼,为我所不喜,因此看不下去。其余的书都是看得津津有味。冷不防叔父走了进来,我就连忙掀起盖垫,把闲书往里一丢,嘴巴里念起“子曰”、“诗云”来。到了学校里,用不着防备什么,一放学,就是我的天下。
2、通过阅读季羡林先生的文章,我有以下启示:1,对于季先生那个年代的生活,物质上:吃的是红高粱面饼;盐都无钱可买;“半个白面馒头”就 是作者眼中最好吃的东西。它告诉我们,现在我们美好的生法,要明白“生在福中要知福”。
3、其实,阿廖沙的原型就是高尔基本人,高尔基借阿廖沙这个人物来描述自己的童年。高尔基用真实优美的文笔描述了自已苦难而令人难以置信童年。读了《童年》,我深深感受到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那种腐败,当时人民生活的痛苦。
4、《我的童年》是季羡林先生的一篇文章,适逢先生诞辰100周年,读来别有一番滋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