郭沫若历史剧屈原感悟,简论郭沫若历史剧屈原的艺术特色
论《屈原》中郭沫若历史剧表现的悲剧美
1、《雷电颂》是正气歌,它以史为题材,以剧为形式,以诗为灵魂,“把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里”,表现了抗战时期人民抗战要求和同仇敌忾的民族精神。五幕历史剧《屈原》是郭沫若历史剧的代表作。全剧截取了屈原生活中的横断面。
2、郭沫若(1892一1978)。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县铜河沙湾,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,现代文学家、历史学家、新诗奠基人之一。1914年,郭沫若留学日本,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。1921年,发表第一本新诗集《女神》。
3、《屈原》《屈原》取材于战国时期楚国的历史,写伟大诗人、政治家屈原的政治挫折和个人遭际。郭沫若首次将其形象塑造于舞台之上,他以神来之笔,在从清晨到午夜这段非常有限的舞台时空里,概括了这位诗人一生的悲剧。剧一开始,即写屈原以橘喻志,教育学生保持高洁的灵魂。
4、《屈原》创作于1942年1月,抗日期间,在皖南事变后紧张的政治氛围之中,中共方面积极的统战工作发挥作用,郭沫若的政治态度逐渐发生转变,与中共的关系日益密切。因此,郭沫若创作一部契合中共宣传策略的历史剧,采取不点名的方式批评国民党。《屈原》就诞生了。
5、《屈原》中爱国诗人屈原形象 郭沫若的历史剧《屈原》塑造了战国时代楚国的政治家爱国诗人屈原的光辉形象。他的性格特征是热爱祖国人民、坚贞不屈、勇于和种种危害国家的邪恶势力作斗争及诗人的气质。屈原的政治主张是面对强秦的侵略,联齐以抗秦。
你对历史剧屈原不死的结局有什么感受
表现了屈原崇高的内心世界:痛恨黑暗、追求光明,不屈的斗争精神和诗人的气质。
以前我一直认为这是屈原的执着,如果换一个角度看那就是固执,甚至是顽固不化。为知已者死,为悦已者容是否正确暂且不论,屈原实在是为不知已者死,为不悦者容,这就死的更没有价值了。屈原能否不死?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,屈原自杀太不应该了,也太不值得了。
历来,各类英雄在现在中遭遇失败或郁郁不得其志之后,不外有几种倾向或结局:一则转移情感、寄托志向;二则隐居桃园、了却残生;三则颓废丧志、郁郁寡欢;四则同流合污、子甘堕落。
话剧郭沫若的《屈原》主要讲述了什么?以及观后感!
对婵娟形象大胆虚构,尤其是对屈原形象从思想个个性到整个命运重新塑造,使得这些历史人物更贴近艺术真实和现实,更富鲜明的艺术感染力。因此,郭沫若的历史剧既有作者独立人格独特感受的创造力,又有鲜明的现实启发性和强时代战斗性。
关于《屈原》的创作意图,郭沫若曾经讲过,是要“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时 代里去”,是要“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时代”(注:郭沫若:《序俄文译 本史剧〈屈原〉》,1952年5月28日《人民日报》)。演出的实践表明,作者的这个目的 达到了。
《屈原》1942年1月7日,郭沫若创作了历史剧《屈原》。该剧以战国七雄为背景,描写楚国三闾大夫屈原因主张对内主张革新政治,对外联齐抗秦,曾得楚怀王信任。但南后却勾结秦国密使张仪,以“淫乱宫廷”之加害屈原。怀王竟听信谗言,将屈原囚禁,并废弃齐楚盟约,依附强秦。屈原满怀忧愤。
郭沫若《屈原》中的屈原形象
年,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,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。[8]何其芳:《诗经》中也有许多优秀动人的作品,然而,像屈原这样用他的理想、遭遇、痛苦、热情以至整个生命在他的作品里打上了异常鲜明的个性烙印的,却还没有。郭沫若:历史剧《屈原》。
据《史记·屈原列传》司马迁语,还有《招魂》1篇。有些学者认为《大招》也是屈原作品;但也有人怀疑《远游》以下诸篇及《九章》中若干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笔。据郭沫若先生考证,屈原作品,共流传下来23篇。其中《九歌》11篇,《九章》9篇,《离骚》、《天问》、《招魂》各一篇。
尹桂芳饰屈原、徐天红饰张仪、许金彩饰南后、戴忠桂饰婵娟、尹瑞芳饰宋玉。尹桂芳为扮演屈原,还专程赴京观摩赵丹主演的屈原。继而又向文怀沙(楚辞学者)、陈鲤庭(话剧《屈原》导演)、叶苗(话剧《屈原》舞美设计)等请教和考证。
屈原,伟大的爱国诗人,终生未失信,始终坚持自己的高洁品质,以祖国的兴亡、人民的疾苦为念,忠贞耿直,有志气,不愿看见国力日渐衰败而爱国志士,是历史上古代罕见的爱国人士和忧伤诗情的代表。
郭沫若《屈原》赏析 郭沫若(1892 – 1978)四川乐山人,在现代文学史上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诗人与历史剧作家。他是鲁迅在20世纪初热切呼唤、终于出现的摩罗诗人,又是新中国的预言诗人。1921年出版诗集《女神》,体现与时候的需要与诗人创作个性的统一。
把屈原和风雪电融为一体,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,显示了追求光明、毁灭一切黑暗的力量.象征的表现手法,独特的抒情方式,浪漫的语言风格使屈原的形象成为光明与正义的化身,塑造了千古不朽的爱国者的形象.雷电颂 五幕话剧《屈原》中的第五幕第二场,作者郭沫若,该篇曾多次入选中学语文教科书。